2025年1月23日 星期四

iPad067_Padlet:誰的觀點~全球化議題

高二「地理視野」最後一個單元以「全球化」做為總結
全球化的概念從國中到高中的地理、公民等都有單元提及
對於高二同學而言,都能說出全球化的意義與影響
但若要將視野推向全球,卻似乎又提不出事實依據

因此,本課程不以課本講述開始,
而以探究方式開始,
學生由資料搜集、地理位置的特性、全球化的影響,
全部的資料,應用Padlet平台共編。


實作的課程只有1.5節課,先使用25分鐘讓同學搜尋「公共電視-紀錄觀點」中的紀錄片
確定事件發生地點,將資料整理於Pages,
再使用Padlet平台的「地圖Map」模板
將「事件主題」、「公共電視-紀錄觀點紀錄片連結」、「公共電視-紀錄觀點的簡介說明」
標記在地圖。
再利用50分鐘,讓每位同學上台1分鐘短講
應用What?Who?Where?When?提問詞,進行簡短的說明。

最後再請全班一起討論,班上同學找的資料「是誰的觀點?」
進行地理視野學習反思,
「事實只有一個,但是不同立場的角色對於同一個事實,為什麼會有不同的觀點?」

實作流程:
1.資料來源:公共電視-紀錄觀點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@ptsviewpoint/videos
2.App: Pages、Padlet

操作步驟:
Step 1.搜集資料:開雙視窗,同步整理資料於Pages
左側為「公共電視-紀錄觀點」的資料來源,右側為Pages的整理資料頁面

Step 2.資料張貼於Padlet
課前前置流程,先設置地圖模板樣式
輸入「標題」、「圖示」、「外觀設定」
課堂實作~
同學將Pages的資料使用「+」符號,尋找到正確的「地點」
放置標籤貼上資料來源

Step 3.上台說明
使用共用iPad,進行投影連線
不同班級找出的關注數量也會有所不同,
最後總結也可以發現班級間關注議題的空間分布差異

2024年12月31日 星期二

iPad066_Numbers 的散佈圖應用

12月的iPad課程是應用Numbers於校園環境觀察的氣溫比較圖製作

在高中階段的課程,不僅培養學生學科知識,

更要培養學生說出來的話,要有證據支持,而不是張口胡說,具備探究與實作的精神。


在校訂必修課程「三峽學」校園環境觀察單元,

讓高三學生透過應用間單的風速、溫度計與智慧型手機,

在校園環境進行測量,將測量資料整理成統計圖表。

最後,透過資料查詢與分析,完成校園觀察報告。


因本校沒有固定式的氣象觀測站,

若要獲得氣象資料,只能透過中央氣象署的三峽站(C0AC60

三峽站位於三峽國中,但學校距離三峽國中4公里且周圍環境差異大

三峽國中位於三峽市區,明德高中位於郊區的丘陵山地區

兩地間的天氣往往有很大差異

在「地圖」中應用路徑分析找出兩校之間的距離


因此,歷年來利用全校同學都必須學習的「三峽學」課程

一起累積學校的氣象資料

目前,在高三同學們合力下,累積資料有3年,都是學生一筆一筆資料觀測紀錄。

對於學生而言,這不僅是課程,也是大家一起為學校與學弟妹做的一件事~


本月分享的部分為第二週的活動「統計圖表製作與分析」的氣溫資料統計圖


Step 1. 將資料輸入Numbers表格

開啟Numbers,選擇空白資料


將觀測的數值分欄位輸入,輸入的欄位會影響「X、Y軸」的呈現
不同行,輸入不同年段的的資料



Step 2.比一比~根據該班觀測時間,選擇與該班日期最接近的資料庫資料,製作xy散佈圖

將數值全選,選擇「圖表」-「2Dxy散佈圖」,自動產生統計圖



Tip: 可提示學生,選擇適合的顏色表示不同的資料,如使用暖色系表示氣溫


Step 3.編輯「資料參照」,選擇「共用X軸」

統計圖形成後,「X軸」數值表示「組別編號」,「Y軸」數值表示該年該組測量的10個點位平均氣溫


Step 4.設定座標軸單位

選擇「樣式」-「標籤」-「開啟數值座標軸」,輸入氣溫單位,即可完成統計圖


每組測量配合課程時間

選擇於每月第二週星期一第三節~第四節課之間的30分鐘完成,

輸入資料是每組測量的外操場10 個點位的數值,再取平均值,

做為該組該節課的平均氣溫值,

最後再將全班各組平均,作為當時的平均氣溫,使用此數值與過去資料比較。


完成統計圖後,
引導學生討論,

「我們班量測的氣溫跟學長姐的資料有明顯的落差嗎?」

「如果有,為什麼接近日期的氣溫,還是會有明顯的差異呢?」

在課程實作之前,不少學生都會回答「全球暖化」、「聖嬰現象」,將過去學過的名詞拼湊回答

但在完成這個完整的活動後,引導學生查詢過去與今日的天氣事件,

學生就會發現,有時候是因為受到颱風、焚風、寒流等影響。


2024年4月30日 星期二

iPad065_iMovie的綠幕小魔法

4/29參加文貞老師舉辦的「跟著ADE一起i學習」
與Harrow International School Bangkok的Emily老師一同線上學習
Emily老師介紹Magic box的教學活動
應用iMovie綠幕功能在年齡較小的學習階段
使用簡單的綠幕功能課程,
不僅課程內容充實,也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

資料來源:台灣百年歷史地圖網站

在課後,也嘗試以地理科為教學內容
製作地圖對照的小活動
請學生試玩看看
將來再延伸到看地圖說故事的單元

實作流程~
1.圖資網站:台灣百年歷史地圖
2.App: keynote, iMovie

操作步驟:
Step 1.在「台灣百年歷史地圖」網站,
擷取兩張不同年代的地圖或影像
日治兩萬五千分之一台灣地形圖
臺灣通用正射影像
資料來源:台灣百年歷史地圖網站

Step 2. 使用keynote製作「綠幕」圖層
1.開啟keynote的「空白頁面」
2.插入製作「綠幕」的地圖
調整頁面大小,與地圖相符合
使用「自訂大小」
3.先加入內建「圖形」的「放大鏡」
再加入「圓形」,並將「圓形」以「綠色」填滿
4.將「放大鏡」與「圓形」群組,
設定動畫效果
加入動作
製作路徑
繪製路徑

5.完成後,輸出為「影片」格式

Step 3. 使用iMovie製作「綠幕」疊圖
1.開啟iMovie的「新的影片」
「+」在「放大鏡」中出現的圖層影像
2.再「+」已經完成的「放大鏡動畫」
此步驟需注意,要選擇「...」
選擇「綠色/藍色螢幕」模式加入,即可預覽是否成功

4.若要更活潑,或加上說故事
可以配上字幕或配音
5.最後輸出成「影片」,即可完成!

雖然使用GIS也可達到疊圖對照的功能
不過若教室沒有電腦只有iPad
這也是另一種學習地表變遷的方式~

2024年3月8日 星期五

iPad064_GarageBand製作三峽學故事接龍Podcast

Podcast對於學習者來說

是以「聽」覺為主的接收學習方式

吸引人聽下去的Podcast

最重要應當是講者「說故事」的內容

再著吸引人想要繼續聽下去的動力

可能就是因為他有一個精彩的配樂


在過去我的高中地理課堂,

會安排學生錄製影片

記錄活動或是完成任務

但需要花費較多的時間

因此,在有限課時下

要教授學生地理核心知識外

又可訓練學生合作學習與能「仔細聆聽同學講話」

使用「故事接龍Podcast」是一個不錯的方式


這個活動規劃於高三體育班

體育班課程規劃與普通班不同

一週只有一節課

本活動利用兩堂課來完成


單元主題:妖怪地名的冒險

學習目標:

1.明白家鄉(三鶯地區)動物地名的由來

2.應用傳說創造我們新的故事

3.操作GarageBand錄音與配樂功能製作Podcast

教學流程:

Step 1.教師講述如何運用故事骰進行鳶山與鶯歌石故事

Step 2.學生創造故事情節的物件


Step 3.骰出隨機元素,腦力激盪出合理的情節,使用GarageBand錄音

點選「錄音機」-「人聲」

選取錄音室,按錄音鈕

Step 4.凝聽上一位同學的故事情節發揮,使用GarageBand配樂製作適合的配樂

點選左下方「+」

選擇合適的樂器,學生選擇「世界」-「琵琶、古箏」

進入編輯畫面後,可以直接編輯「琵琶或古箏」的彈奏畫面

也可以點選「音軌」切換「觸碰式樂器」

應用內建好「樂器段落」,使用「點一下輸入格」來增加樂段

Step 5.最後,使用Ai製作適合的封面,輸出上傳社群平台分享

心得與反思:

本活動首次在體育班進行地理與數位化成果產出的教學活動

過程中,最重要的是訓練「凝聽」與「合理的故事情節」

對高中生而言,

培養基於事實,說出合理的內容

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!

在這個活動中,

如何引導學生發揮創造力且又不失真實基礎

對老師真是一件重大挑戰!

2023年11月11日 星期六

iPad063_2023版Google earth app與網路版 + 中央研究院臺灣百年歷史地圖 WMTS 服務

2023年Google earth app與網路版

新增「圖塊疊加層」的功能

讓網路版與app的Google earth使用更多元

可不用Google Earth的電腦版

即可在雲端進行編輯與儲存


相較於過去需搭配專業的GIS軟體,更能讓學生容易上手

降低高中地理課程上使用GIS的難度!

open data或政府網路圖資都可以經由這個方式的連結完成

本次使用高中地理最常使用的「中央研究院臺灣百年歷史地圖」進行教學活動設計


教學目的:運用不同年代的地圖,運用「數化功能」,找出家鄉有趣地景的變化之處。

教學媒材:iPad、網路、Google earth app版、中央研究院臺灣百年歷史地圖 WMTS 服務


Step 1.在Google earth app 版,「你的專案」建立一個新的雲端資料夾,並更建立「名稱」

直接點選「你的專案」的「+」符號
建立「雲端硬碟專案」或本機也可以
先給專案命名,點選的筆符號「未命名」
給予「自訂的名稱」

Step 2. 新增「圖塊疊加層」

*需要同步開啟「中央研究院臺灣百年歷史地圖 WMTS 服務」*

點選「新增」-「圖塊疊加層」後,須貼上「圖塊疊加層的網址」並編輯圖層的資料名稱

點選「...」顯示更多

選擇「圖像疊加層」,即可匯入圖資

*貼上「圖塊疊加層的網址」的這個步驟,需要先連線「中央研究院臺灣百年歷史地圖 WMTS 服務」的網頁,取得資料的連結檔案*

中研院的地圖連結網頁:https://gis.sinica.edu.tw/tileserver/

在網頁中有說明如何輸入!!

~重要~圖塊疊加層網址模式的連結輸入方式:

https://gis.sinica.edu.tw/tileserver/file-exists.php?img={Layer_ID}-{Image_Format}-{z}-{x}-{y}

紅色括號內的文字可以自行更換成中央研究院臺灣百年歷史地圖 WMTS 提供的圖資,

{Layer_ID}是地圖的名稱

{Image_Format}是該圖磚的影像格式(可以中央研究院網站在圖層預覽的地方,點選「詮釋資料」查閱)

第一步,輸入「圖資名稱」
第二步貼上「圖塊疊加層的網址」

不過如果加快學生上手,

可以先將高中地理課常用GE網路版圖塊疊加層網址模式的懶人包整理出來

連結如下:


1.日治臺灣堡圖(明治版)1904-1:20,000
https://gis.sinica.edu.tw/tileserver/file-exists.php?img=JM20K_1904-jpg-{z}-{x}-{y}

2.日治地形圖1921-1:25,000
https://gis.sinica.edu.tw/tileserver/file-exists.php?img=JM25K_1921-jpg-{z}-{x}-{y}


3.臺灣經建1版地形圖1989-1:25,000
https://gis.sinica.edu.tw/tileserver/file-exists.php?img=TM25K_1989-jpg-{z}-{x}-{y}

4.臺灣經建2版地形圖1993-1:25,000
https://gis.sinica.edu.tw/tileserver/file-exists.php?img=TM25K_1993-jpg-{z}-{x}-{y}

5.臺灣經建3版地形圖2001-1:25,000

https://gis.sinica.edu.tw/tileserver/file-exists.php?img=TM25K_2001-jpg-{z}-{x}-{y}


6.臺灣經建4版地形圖2003-1:25,000
https://gis.sinica.edu.tw/tileserver/file-exists.php?img=TM25K_2003-jpg-{z}-{x}-{y}


Step 3.調整視角與透明度

在觀察地景時,

多樣的視角與圖層會有不同的收穫,

在iPad中轉換視角只需使用手指

不僅更直觀化,也更容易調整!

也可以試試看喔~接下來就可以直接數化囉!

運用兩指前後滑動,轉變視角
點選圖層前方的「點點」
移動「滑動軸」即可調整圖層透明度


圖資資料來源:中央研究院 (2023) 。中央研究院臺灣百年歷史地圖 WMTS 服務。臺灣百年歷史地圖。https://gis.sinica.edu.tw/tileserver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