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球化的概念從國中到高中的地理、公民等都有單元提及
因此,本課程不以課本講述開始,
全部的資料,應用Padlet平台共編。
這裡是一個運用IPad在高中地理的教學分享,希望能在探索與共享的過程中,與大家一同成長喔!內容使用於教學用途,若有侵權煩請告知,將立即移除喔~
12月的iPad課程是應用Numbers於校園環境觀察的氣溫比較圖製作
在高中階段的課程,不僅培養學生學科知識,
更要培養學生說出來的話,要有證據支持,而不是張口胡說,具備探究與實作的精神。
在校訂必修課程「三峽學」校園環境觀察單元,
讓高三學生透過應用間單的風速、溫度計與智慧型手機,
在校園環境進行測量,將測量資料整理成統計圖表。
最後,透過資料查詢與分析,完成校園觀察報告。
因本校沒有固定式的氣象觀測站,
若要獲得氣象資料,只能透過中央氣象署的三峽站(C0AC60)
三峽站位於三峽國中,但學校距離三峽國中4公里且周圍環境差異大
三峽國中位於三峽市區,明德高中位於郊區的丘陵山地區
兩地間的天氣往往有很大差異
因此,歷年來利用全校同學都必須學習的「三峽學」課程
一起累積學校的氣象資料
目前,在高三同學們合力下,累積資料有3年,都是學生一筆一筆資料觀測紀錄。
對於學生而言,這不僅是課程,也是大家一起為學校與學弟妹做的一件事~
本月分享的部分為第二週的活動「統計圖表製作與分析」的氣溫資料統計圖
Step 1. 將資料輸入Numbers表格
開啟Numbers,選擇空白資料
Step 2.比一比~根據該班觀測時間,選擇與該班日期最接近的資料庫資料,製作xy散佈圖
將數值全選,選擇「圖表」-「2Dxy散佈圖」,自動產生統計圖
Tip: 可提示學生,選擇適合的顏色表示不同的資料,如使用暖色系表示氣溫
Step 3.編輯「資料參照」,選擇「共用X軸」
統計圖形成後,「X軸」數值表示「組別編號」,「Y軸」數值表示該年該組測量的10個點位平均氣溫
Step 4.設定座標軸單位
選擇「樣式」-「標籤」-「開啟數值座標軸」,輸入氣溫單位,即可完成統計圖
每組測量配合課程時間
選擇於每月第二週星期一第三節~第四節課之間的30分鐘完成,
輸入資料是每組測量的外操場10 個點位的數值,再取平均值,
做為該組該節課的平均氣溫值,
最後再將全班各組平均,作為當時的平均氣溫,使用此數值與過去資料比較。
完成統計圖後,
引導學生討論,
「我們班量測的氣溫跟學長姐的資料有明顯的落差嗎?」
「如果有,為什麼接近日期的氣溫,還是會有明顯的差異呢?」
在課程實作之前,不少學生都會回答「全球暖化」、「聖嬰現象」,將過去學過的名詞拼湊回答
但在完成這個完整的活動後,引導學生查詢過去與今日的天氣事件,
學生就會發現,有時候是因為受到颱風、焚風、寒流等影響。
Podcast對於學習者來說
是以「聽」覺為主的接收學習方式
吸引人聽下去的Podcast
最重要應當是講者「說故事」的內容
再著吸引人想要繼續聽下去的動力
可能就是因為他有一個精彩的配樂
在過去我的高中地理課堂,
會安排學生錄製影片
記錄活動或是完成任務
但需要花費較多的時間
因此,在有限課時下
要教授學生地理核心知識外
又可訓練學生合作學習與能「仔細聆聽同學講話」
使用「故事接龍Podcast」是一個不錯的方式
這個活動規劃於高三體育班
體育班課程規劃與普通班不同
一週只有一節課
本活動利用兩堂課來完成
單元主題:妖怪地名的冒險
學習目標:
1.明白家鄉(三鶯地區)動物地名的由來
2.應用傳說創造我們新的故事
3.操作GarageBand錄音與配樂功能製作Podcast
教學流程:
Step 1.教師講述如何運用故事骰進行鳶山與鶯歌石故事
Step 3.骰出隨機元素,腦力激盪出合理的情節,使用GarageBand錄音
點選「錄音機」-「人聲」
選取錄音室,按錄音鈕
Step 4.凝聽上一位同學的故事情節發揮,使用GarageBand配樂製作適合的配樂
點選左下方「+」
選擇合適的樂器,學生選擇「世界」-「琵琶、古箏」
進入編輯畫面後,可以直接編輯「琵琶或古箏」的彈奏畫面
也可以點選「音軌」切換「觸碰式樂器」
應用內建好「樂器段落」,使用「點一下輸入格」來增加樂段
Step 5.最後,使用Ai製作適合的封面,輸出上傳社群平台分享
心得與反思:
本活動首次在體育班進行地理與數位化成果產出的教學活動
過程中,最重要的是訓練「凝聽」與「合理的故事情節」
對高中生而言,
培養基於事實,說出合理的內容
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!
在這個活動中,
如何引導學生發揮創造力且又不失真實基礎
對老師真是一件重大挑戰!
2023年Google earth app與網路版
新增「圖塊疊加層」的功能
讓網路版與app的Google earth使用更多元
可不用Google Earth的電腦版
即可在雲端進行編輯與儲存
相較於過去需搭配專業的GIS軟體,更能讓學生容易上手
降低高中地理課程上使用GIS的難度!
open data或政府網路圖資都可以經由這個方式的連結完成
本次使用高中地理最常使用的「中央研究院臺灣百年歷史地圖」進行教學活動設計
教學目的:運用不同年代的地圖,運用「數化功能」,找出家鄉有趣地景的變化之處。
教學媒材:iPad、網路、Google earth app版、中央研究院臺灣百年歷史地圖 WMTS 服務
Step 1.在Google earth app 版,「你的專案」建立一個新的雲端資料夾,並更建立「名稱」
Step 2. 新增「圖塊疊加層」
*需要同步開啟「中央研究院臺灣百年歷史地圖 WMTS 服務」*
點選「新增」-「圖塊疊加層」後,須貼上「圖塊疊加層的網址」並編輯圖層的資料名稱
*貼上「圖塊疊加層的網址」的這個步驟,需要先連線「中央研究院臺灣百年歷史地圖 WMTS 服務」的網頁,取得資料的連結檔案*
中研院的地圖連結網頁:https://gis.sinica.edu.tw/tileserver/
在網頁中有說明如何輸入!!
~重要~圖塊疊加層網址模式的連結輸入方式:
https://gis.sinica.edu.tw/tileserver/file-exists.php?img={Layer_ID}-{Image_Format}-{z}-{x}-{y}紅色括號內的文字可以自行更換成中央研究院臺灣百年歷史地圖 WMTS 提供的圖資,
{Layer_ID}是地圖的名稱不過如果加快學生上手,
可以先將高中地理課常用GE網路版圖塊疊加層網址模式的懶人包整理出來
連結如下:
1.日治臺灣堡圖(明治版)1904-1:20,000
https://gis.sinica.edu.tw/tileserver/file-exists.php?img=JM20K_1904-jpg-{z}-{x}-{y}
2.日治地形圖1921-1:25,000
https://gis.sinica.edu.tw/tileserver/file-exists.php?img=JM25K_1921-jpg-{z}-{x}-{y}
3.臺灣經建1版地形圖1989-1:25,000
https://gis.sinica.edu.tw/tileserver/file-exists.php?img=TM25K_1989-jpg-{z}-{x}-{y}
4.臺灣經建2版地形圖1993-1:25,000
https://gis.sinica.edu.tw/tileserver/file-exists.php?img=TM25K_1993-jpg-{z}-{x}-{y}
5.臺灣經建3版地形圖2001-1:25,000
https://gis.sinica.edu.tw/tileserver/file-exists.php?img=TM25K_2001-jpg-{z}-{x}-{y}
6.臺灣經建4版地形圖2003-1:25,000
https://gis.sinica.edu.tw/tileserver/file-exists.php?img=TM25K_2003-jpg-{z}-{x}-{y}
Step 3.調整視角與透明度
在觀察地景時,
多樣的視角與圖層會有不同的收穫,
在iPad中轉換視角只需使用手指
不僅更直觀化,也更容易調整!
也可以試試看喔~接下來就可以直接數化囉!
圖資資料來源:中央研究院 (2023) 。中央研究院臺灣百年歷史地圖 WMTS 服務。臺灣百年歷史地圖。https://gis.sinica.edu.tw/tileserver/